毕业生人物 | 李洁:传承工匠精神,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
李洁,文献信息中心2016级古籍保护与修复方向硕士研究生,复旦大学优秀学生,上海市学生运动会女子甲组足球赛冠军,“我的新时代”五四演讲比赛二等奖。
从小生活在博物馆,和文物为伴,李洁对文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,研究生期间选择古籍保护与修复专业,在学习期间受到了老师们的指导与关心,愈加喜欢自己的专业。毕业时,选择回到家乡陕西,从事基层服务工作,愿意用自己的所学回报家乡,建设家乡。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vid=a0661s9a04j&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
从小就在博物馆长大的我,在父母们的影响下,对于文物的保护和修复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热爱和敬重。大三的时候得知,复旦开设了古籍保护的研究生课程,我就义无反顾地报考复旦,报考古籍保护与修复专业,2016年9月,我成为一名复旦人。
我很庆幸,在复旦遇到的老师都是修复领域的泰斗,他们犹如我的人生灯塔,不仅给了我们专业严谨的指导,更教会了我们大国工匠应有的奉献精神。
我的导师赵嘉福先生已经70多岁了,他是国内为数不多的掌握古籍修复、碑刻传拓、碑帖书画装裱等技艺的全面人才,也是国内最年长的古籍修复师之一。老师身体不是很好,每周只有一天时间给我们上课,为了能多跟老师学些技能,我中午总会偷偷地守在老师办公室门口,等他一吃完饭就赶快去请教问题,不愿浪费一点时间的我中午更多的是选择不去吃饭,有次被老师发现,问我怎么不去吃饭,我说怕吃饭耽误时间,老师听到后立马合上自己的饭盒,拿出工具给我教授,无论我怎么劝说他也只是说,看到学生愿意学,他就开心、愿意教,这就是大国工匠身上的无私与奉献。
两年里,我呆的最多的地方就是我们专业的修复室—光华楼西主楼1601,我见过清晨隐在薄雾中的光华楼,也见过凌晨飘雪中的光华楼。我渴望学到更多的技艺,两年里,我完成了很多的作品,修复古籍、制作样品书、字画修复与装裱、冊頁装裱、拓本制作、西文修复、刻碑刻章。修复,让我变得充满了责任感,也让我学会了忍耐孤独,我想要为古籍保护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,我也知道为了达到这个目标,我们要经历多少的孤独和磨练。
毕业临近,择业让我再一次感受到复旦精神这两年对我潜移默化的影响。我本可以选择留在繁华的上海,但是当我看到陕西省选调生通知的时候,我毅然决定回到家乡从事基层服务工作。在上海的生活经历,让我更加清楚地看到了西部地区和上海之间的差距,也更加坚定了我要投身家乡建设的决心。
我深知,我的家乡—陕西省是文物大省,文物保护工作至关重要。通过在复旦的学习,我有机会与国内外的修复专家进行交流学习,让我更加懂得,如何用更加科学的方法去保护文物,如何用更加先进的技术为古籍“续命”。老师们的孜孜教诲,对文物修复工作的全情投入深深地感染了我,我也下定决心,要回到家乡,用自己的努力,为家乡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,用自己的专业所学,让更多的古籍重新焕发光彩,让我们的后代能够记住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,让璀璨的中华文明在世界的舞台上熠熠生辉。
我这颗复旦的种子,愿意扎根在西部的黄土之上,努力长成一棵大树,守护着这片曾经滋养过我的黄土地!
优秀毕业生 | 陈亚妮:科研的道路上,方法总比困难多
我的新时代 | 吴迪:那年那地那人
汶川十年 | 背负着更大的生存信念,坚韧地活下来
复旦大学第八届“研究生心目中的好导师”网络投票启动啦